要,現在就要:打造個人獎勵機制

Photo by towfiqu barbhuiya on Canva
〈零碎時間〉

我還記得大學的時候,很想要學MIDI (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編曲,不過礙於還沒有足夠的存款去買設備、上課程,因此心裡想:『等我畢業有收入之後,我就要來做這件事。』

然而,等到真的畢業了,有固定收入、固定上下班時間後,卻老是用”我時間不夠多“來拖延自己去學習想要擁有的技能。

當時我很常自怨自艾的想:
『學生時期有大把時間,卻沒有錢做自己想做的事;畢業後則是因為把時間拿去換錢,所以還是沒辦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到頭來,好像只要我們沒有富裕的家庭背景,要實踐夢想、理想就特別不容易。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相信會有思緒清晰的人提出:『不是啊,下班後的時間不就可以拿來做想做的事嗎?』

不過在過去懷抱著藝術家性格的我,會想都不想的直接回:『下班後的時間,還有休假扣除做家務事的時間,都只剩下「零碎時間」,零碎的時間很難完整的做好我想做的事。』

多麽冠冕堂皇。

而這樣的心態,確實存在於多數對自己未來有想法卻沒有實際作為的人心裡。

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無論今天是想要藉由運動獲得良好的體態,還是想學習新的語言作為未來職涯發展的競爭力,我們似乎很容易因為只有”零碎的時間“去進行這些“大項目”,就直覺地認為現在需要上班賺錢的自己沒辦法達成目標,而遲遲不肯開始。

總是在等一個”更好的時機“發生,我們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精神去做大事了~✊🏻

先不管這樣一個恰好的契機什麼時候會降臨,有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不假思索的把「零碎時間」花在追劇、打電動、滑社群媒體之類,對我們自我價值追求沒那麼有幫助的事情上。
這邊要特別澄清:以上舉例不是說這些事不重要或不應該去做,而是以“打發時間”的心態來做這些事,就會讓事情對我們而言變得沒什麼意義與幫助。)

好像「零碎時間」就是不值錢的,所以可以理所當然地用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

而如同從小聽到大的真理『聚少成多,積沙成塔』,回過神來,當一次又一次把零碎時間花在那些對我們人生沒什麼幫助的事情後,我們莫名其妙的越來越擅長做這些事。

你可能可以非常精準快速地說出最新一齣韓劇固定在哪個時間播出,裡面的主演有誰、他們分別擔任什麼重要的角色、目前故事發展到哪個環節上;你也可能可以快速判斷遊戲裡的角色擅長魔攻還是物攻,要搭配怎樣的裝備才可以提高角色的最大能力;你甚至能夠巨細彌遺講述一個半生不熟的朋友最近在Instagram發了什麼樣的貼文、有誰去點讚…..

韓劇更新掌握、遊戲配裝、好友動態追蹤….. 這些能力,是你一直以來想要培養的技能嗎?

如果是的話,恭喜你了!👏🏻👏🏻👏🏻

……但如果不是的話,那麼你不就用了「零碎時間」培養了自己沒那麼想要的技能了?!

先不要急著懊惱。

雖然事已至此,但此時此刻我們還是可以從這些現象得出有意思的見解:

  1. 即便不是一口氣長時間投入心力在一件事,我們仍可以藉由幾天、幾月、幾年的零碎時間,在同一件事情上累積出的驚人的成果。
  2. 我們會本能地把零碎時間花在對我們幫助不大的事情,是基於人性喜歡追求能短時間獲得回饋的事物。
〈讓大腦獲得滿足的競賽〉
Photo by Milad Fakurian on Unsplash

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都曾指出『大腦是一個很懶惰的器官』,能不要思考(耗能)就不要思考,能用最簡單的方式達到目的,就會指使身體去做那個簡單容易的選擇。

前面舉到的幾個例子:追劇、打電動、滑社群媒體,對大腦而言就是“容易”獲得成就感、滿足感的選擇,因此當大腦面對『該來做點什麼好度過一天剩下的時間呢?』的問題時,就會優先的考慮這些可以快速獲得刺激、資訊、人際互動的行為,好讓自己有種:擁有好多、做了好多事 的錯覺。

相對地,身材體態變好、擁有外語能力、製作音樂,想藉由這些事情獲得成就感之前,會需要投入相當多時間、體力與腦力。這對錙銖必較的大腦來說,絕對是“不划算”的投資。

上述這樣的情況便導致我們,即使已經意會到零碎時間累積起來也有影響力,仍然會沒有動力去做那些我們真正想要投資時間的事物,也很容易發生剛開始憑藉滿腔熱血展開行動,卻因為沒辦法在短時間內看到改變而熄火,便不再繼續投入。(然後又偷偷跑回去追劇、打電動了🙈)

也就是說,我們進步路上的最大障礙是我們懶惰的大腦。☝🏻

但我們無法違背天性,所以矛頭只好指向那些可以促使我們變得更好的習慣與目標為什麼都要花那麼多時間才能讓大腦獲得滿足?

這樣這些好習慣、好目標,是要怎麼贏得了Netflix、Instagram在大腦中的優先序??

Photo by Alexander Shatov on Unsplash

為了讓大腦覺得這些真正對我們人生有幫助的事情“看起來”更有吸引力 ,我設計了一套機制,讓我可以在真正達成預定目標之前,就先享有一些好處。如此一來,即便我沒辦法一口氣用一堆時間去做我想做的事,也沒辦法短時間內看到理想的成果,我的大腦也不會覺得:吼~~好煩、好累、好沒意思喔…. 企圖引誘我放棄目標與理想。

而這個方法就是:

設立獎勵機制

〈打造個人專屬的獎勵機制〉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專屬」?

這個原因對於接下來要介紹的「獎勵機制」究竟能否在自己的大腦發揮效用,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由於每個人可以感到開心、滿足的事物不同,並且同一件事情由不同人去做,所感受到的疲憊程度也不同,因此如果直接照搬某一個人的獎勵機制套用在自己生活上,很可能會沒什麼效果。

我知道,每次提到這類“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的議題時,解決的方法就是會一再的強調下面這件事…. 我也覺得好囉唆,但是這就是事實:

你必須要花時間好好了解自己,感受自己的需求、情緒,並且接納它們。

因為只有先了解自己,你才能對(自己)症下藥,也才能最有效率地找出能讓自己改變、進步的方法。

而關於要怎麼了解自己、感受自己,其實市面上有超多這類議題的教學跟分享,我覺得都是可以參考的。最重要的還是你要先去嘗試,如果試了一個方法沒有幫助(還是沒有辦法靜下心來、還是搞不清楚自己日常行為背後所伴隨的真實情緒),就換下一個。

每個人進入自己內心的鑰匙不同,先花點時間去找出合適的方法,對我們是絕對有幫助的。

Photo by corelens on Canva

OK,扯遠了~ 這篇文章的重點:

破除懶惰大腦一直想耍廢的「自我專屬獎勵機制」要怎麼設定呢?

我在這邊提供一個我自己的方式,大家可以用同樣的概念來去著手設計更適合自己的獎勵細則。

我的獎勵機制是以「點數累積」的概念所設計的。會發想出這個獎勵機制的原因,其實是源自於當時跟初戀分手(根本是化悲憤為力量的真實案例🤣)。

為了趕快從失戀的強烈情緒走出來,我找了很多資料,看到很多人都會鼓勵在失戀的這段時間,可以多去做一些過往不曾做過但很想挑戰的事物。除了可以轉移不停想到失戀痛苦的注意力,還能順勢看到自己的成長而增加自信。

所以,我便列出了當下想做的事情:練習影片剪接、學法文、養成閱讀書籍習慣 等。

接著,只要我有花一定的時間(像是至少一小時之類的)在這些事情上面,我就幫自己累積1點。如果我一天同時做到練習剪片、閱讀,那就可以記2點;如果我有天剪影片花了超出過去平均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我覺得我 超 努 力!那就可以直接針對「剪影片」這個項目記2-3點。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設計專屬機制的原因。因為你才是最知道自己狀況的那個人,如果一件事我做完覺得超級累、超級辛苦,我幫自己加5點來鼓勵自己。但同樣的事情你做了卻覺得piece of cake,如果你也同樣幫自己記上5點…. 那對你而言還會覺得這些點數能夠帶給你成就感嗎?

在我利用這樣的累點機制走出失戀一陣子後,我越來越發現這個獎勵機制對我來說太有意思、太有用了。

於是,我開始把各種需要花點力氣去push自己、或遲遲不想面對處理的事情,全部納入累點項目,像是:打掃廁所、早睡、去認識新朋友 這些,全部都可以用自己心裡的一桿秤去評估做到什麼程度可以獲得多少點數。

〈獎勵內容〉

在累積了點數之後,重點當然就會是這些點數可以兌換到什麼獎品呢??

獎品的內容自然也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每個人可以感受到“被獎勵”方法都很不一樣,但如果要給建議的話,我會說:

做一件想做,但政治很不正確的事。

因為政治不正確,會讓人更覺得刺激、有意思,把這樣的事情當作獎勵,也更能誘發大腦想要獲得這個獎勵。

Photo by Sereja Ris on Unsplash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因為我當時還很放不下初戀,所以即便分開了,即便已經接受分手的事實,我還是很想聯絡對方….. 我知道這樣不好,對我的恢復也沒有幫助,可是我真的很想去做~~

所以,我就告訴我自己,只要累積了30點,我就可以主動去聯絡對方一次,為期七天,七天一到就不可以再發起話題主動聯絡,一直到我累積到下一個30點。

這個獎品讓我整個動力滿滿的開始去剪影片、唸法文、閱讀。雖然當時做這些自我成長的事情的目的非常政治不正確,但也因為我真的開始去投入時間在這些事情上,逐漸地,我找回單身時期的生活節奏,更因為感受到自己的前進,而變得快樂、有自信。

所以,挑一個“政治不正確”的獎勵,真的能非常有效的讓大腦對那些短期內看不到成效的事情產生巨大的動力。

假設,你今天想要鍛鍊出健康緊緻的身材,然而運動跟吃健康餐對熱愛高熱量美食的你來說真的很煩、很討人厭,你的大腦不停地抗拒去做這些事。

那你就可以把你的獎勵這樣設計:每吃一頓健康餐、每運動30分鐘,就可以獲得1點。

累積20點就可以喝一杯自己最愛的手搖飲料、吃一頓麻辣鍋。(☝🏻再次提醒:這些數字都是信手捻來的~)

很想念手搖飲料或是美食的自己,就可以為了名正言順的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更加努力的去運動、健身。

實在想不到要做什麼政治不正確的獎勵的話,也可以跟我現在一樣(喔對,我後來真的覺得把點數拿去兌換跟前任互動,實在是太浪費了😭):直接變現💵💵

像是把30點兌換為1000元(點數跟金額的比例,也是根據自己的感受、狀況,幫自己訂一個不會太小氣又不會太浪費的金額),然後拿去買一些“想要但不需要”的東西。像是:新衣服、新唇膏、漂亮的小家電、、、等。
那麼,在做這些滿足物慾的開銷時,就可以不用像過往那樣懷抱花錢的罪惡感,反而有種:這是我努力累積點數兌換來的獎品!心安理得地擁有酷東西~🤩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這樣的獎勵機制下:

過往那些因為不曉得要煎熬多久才能看到成效,以至於遲遲不肯開始或是半途而廢的關卡,看起來是不是平易近人了許多?

〈適度的休息〉

人們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奮鬥時,不免會疲憊、甚至會茫然。我發現比起過往單純逼著自己為了目標努力而前進,在我開始設立我的獎勵機制後,心裡少了很多怕來不及怕輸給別人的壓力。

過去,我們在設立目標、追逐目標時,眼睛看的都是達到目標後的「好處」。這些好處也許是可以升遷得到更好的薪資待遇、可以變美吸引喜歡的人的目光、可以做出好的作品得到名利…… 在這些好處真的到手前,我們不敢懈怠,甚至會把結果能否成功與自己的行為100%的掛鉤在一起。

但人不是機器,我們不僅需要休息,更是會有狀態就 是 沒 那 麼 好的時候。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付出都寄託在未來可能的美好,我們不僅會沒辦法享受自己進步過程所帶來的成就感,更會不小心傷害了自己的身心。

但要是我們不再把目光都只放在那些“成功後“的好處上,就當作自己所做的純粹是為了這些小小的點數、獎勵,那麼今天很累休息一下,也就只是遲一點享受獎品而已,不需太過苛責自己,也不必有愧疚感。

反正你知道,你振作起來之後,這些點數、這些獎勵都還在那等你享用。
Photo by Itay Kabalo on Unsplash

仔細想想,其實「人生的意義」從來都不是靠達成任何的「目標」所獲得的,而是藉由邁出步伐的過程中去體驗與反思這些經歷帶給我們的影響。

「變成更好的人」指的也是個人的思想、看待世界的格局變得更高更廣,而非實際上達成何種成就。

或許,所謂的「目標」,不過是一個旗幟,一個讓我們不會在人生旅途上原地打轉的「方向指引」。

那麼“在路上”的我們,既不需要擔心來不及,也沒有要跟誰競爭輸贏,自然就更不應該為了搶著達到目標而忽視過程、累壞身體。

〈獎勵機制施作心得〉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會開始將「個人獎勵機制」運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純粹是誤打誤撞。

不過在實際實施這個獎勵機制一陣子,我才體會到自己對於「過生活」的心態跟過往已截然不同。現在的我不僅比起以前的自己還要珍惜每天閒置出來的1、2個小時,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 因為我看到更多的可能了!

因此,我非常想要鼓勵每一個人都試著為自己的日常做出對自己有幫助的改變,如果覺得這些改變很不容易、很不想開始,或沒有動力繼續,就透過這樣的獎勵機制鼓勵自己,持續的往自己理想的方向累積時間與精神。

無論最後的成果是否有達到自己最初的預想,已實際邁出步伐的我們所得到的,絕對比起一直在原地單純想像時的多更多。

Photo by Carl Heyerdahl on Unsplash